穆海燕女士

【东西视记】穆海燕女士向各位介绍【德国小学教育】特征

在某国,家长们为“不输在起跑线上”烦恼,直至“砸钱 走后门”

近日,笔者采访了德国柏林西南部一所名为“柯尔尼申·海德”(Schule in der Köllnischen Heide)的全日制小学的老师 穆海燕 女士。穆老师通过执教德国小学近 20年的职业生涯,对德国小学教育很是了解,对一些细节印象深刻

简单一句,在德国,小学老师几乎是“万能”的,教授几乎所有课程:德语/数学/英语/常识/音乐/美术/体育

下面是 穆海燕 女士接受采访的记录

注:这首法语歌曲的歌词,被编进法国学校课本(按这里进入介绍)

【东西视记】:在法国(欧洲),东方指伊朗 印度 穆斯林国家,中国日本是【远东】;中国文化视印度伊朗为“西”(西游记),欧洲美国为西方

这次是 Orient Joins Occident 🙂 缩写为 ojo 在西班牙语是【眼睛】,眼睛是视觉观察,今天我们【视记】德国

注:北京提倡【走出去】多年,国家花了大量经费,除了各种宴会,成果还在等待中。负责这项工作的人们,似乎对外界缺乏准确的概念,除了他们的“梦”。通过不同视频资料,从不同角度,我们向各位介绍“一带一路”上的国家,它们的文化传统,历史。这样我们会“做梦”。做,这里是“制造”的意思

教师 穆海燕 授课中

 

笔者:在德国当小学老师的条件是什么?

穆海燕:德国学校不论公立还是私立都直接受国家监督,所以德国的教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教育部门官员监考的两次国家考试 (Staatsexamen) 才能获得。

第一次国家考试类似大学研究生毕业的理论考试,第二次国家考试是在学校教学实习一年半 (Referendariat) 后进行的教学实践考试。另外,在德国当老师,必须教授至少两门专业课程。

笔者: 德国的政府教育部门是怎样管理小学的?它也要为各校规定教学大纲吗?也要管理私立学校吗?

穆海燕:德国基于宪法,授予各联邦州政府以文化自治权 (Kulturhoheit der Länder),其教育体制主要强调各州独特的教育权威性,使各联邦州皆有其自成体系的教育结构和教育制度,并由各州的教育部长负责计划制定课程内容、目的及教学大纲等,私立学校也不例外。这就好比在国内的西藏、四川、上海、广东等各省份,因其不同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及语言文化习惯等差异,由各省自定其教学方案和内容,并进行不同安排一样。

虽然德国教育的管辖权在各州,但联邦也有一个协调的机制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以共同制定最基本的教学水准及内容课时等规定,而且各州的学校还会协调在不同时间开学放假,以错开度假期间旅游交通的高峰期。

在德国因学校教育属各州管辖,这也造成了德国较复杂和多样的学校系统,这样,德国的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途径完成其学业; 而且老师也可以本着”教学自由”(Pädagogische Freiheit)的原则,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自选教材,以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和自定所学内容的先后次序等,因材施教。

除此之外,老师还能自己安排决定课外各种活动,如带学生参观动植物园、博物馆、展览会,或去影剧院音乐会看戏听歌,去农场森林湖泊散步接触大自然,甚至长达一周以上的班级旅行 (Klassenfahrt)  等等。老师只需提前通知校方,以便其得知有关班级活动去向,并给与协助和安排有关老师代课等事项。而且这些针对学校的参观费用等,一般都不高,失业者或低收入等困难家庭孩子的费用全部由国家支付。

另外,德国学校虽由校长负责,但学校各大小计划、规定及安排等事项,全都会在校内如全体大会 (Gesamtkonferenz)等各种学校会议 (Schulgremien) 上,由校内所有老师及教育工作者,也包括家长学生代表,民主决定通过。

学生上课

 

笔者: 您教哪一门功课呢?

穆海燕:从5年级到6年级才进行专业化教学,所以一般小学1年级到4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可教授两门以上的多种课程。我就教了三年级一个班的德语、算术、英语、常识、音乐、美术和体育等几乎所有功课。

在德国,除了柏林和勃兰登堡州的小学是 6年制以外,其它州的小学都是 4年制。因柏林的1到4年级课程被称之为前专业课 (Vorfachlicher Unterricht),以强调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观察、思考、动手、表达、组织和社交等各种能力为主,大多以所谓就一题目进行跨学科 (fächerübergreifend) 的开放式上课。比如一般在开学时正好以”秋天”为题目,让孩子们类似做项目的方式,自己完成由老师提供安排的学习读写有关秋天的文章和诗(德语课),以及秋天的英语词(英语课)。用外面树上掉下的栗子和橡子等秋天的果实,装在袋里和做成珠链进行计算,或学习几何图形做风筝,并就风筝颜色搭配做组合分析等(算术课)。去外面观察各种颜色的树叶,并自己选择一秋天动物或植物做专题报告(常识课),可用捡来的树叶和果实,粘贴绘画及做手工(美术课)。唱秋天的歌曲(音乐课),参加我校每年一度的秋天林中赛跑(体育课)等……

笔者:请您简单描述一下德国小学生上课的情景好吗?

穆海燕:在德国小学上课,学生讲得越多、老师讲得越少,越好!老师只需在课前提出问题或任务,然后以主持人的角色不断给予“脉冲”,激发孩子们自己动脑、动手、讨论、观察、发现而最后论证解答为目的。

比如学习一首诗,老师根本不用给学生一言堂式地深刻分析段落大义及中心思想,而是将这首诗的每一句剪成一条条装在信封里,让学生结伴成双或以分组的形式,自己将其进行拼凑,还原成一首诗。在拼的过程中,他们自然会考虑按什么方案拼凑,从而发现韵律、内容等诗的元素。拼完后各组的结果肯定会有不同,于是又可以通过相互解释讨论,发表自己的赞同或反对意见,老师在旁给与提示引导,使学生们能发现得知更多的信息规律等等,并允许存在各种不同的答案,最后才展示原诗做对比。

整堂课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试验,并与他人互动讨论思考发现,这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主的学习过程,而非被动自上而下的灌输形式。因为按照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让小学生一节课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几十分钟的课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包括很多大人也难做到。

笔者:有没有课外补习班或兴趣班呢?

穆海燕:我们学校是全日制小学,所以有两天下午,特别针对各年级的小朋友的兴趣爱好,安排包括音乐、绘画、体育、戏剧、电脑、手工、科学实验、烹饪等非常丰富多彩的兴趣班。其他半日制的小学,中午放学后,家长一般自己会给小孩报名参加各种专业学校或协会举办的各式各样的兴趣班。

德国小学几乎没有课外补习班,但针对各班成绩特别差或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学校一般会安排专门的辅导课(Förderunterricht),也就是在正常上课期间,专门由老师通过直接在班内或在班外对这些学生进行特别辅导。

当然,也有一些学习吃力的小学生,特别是进入中学后随着学习难度不断加大,有家长会自愿出钱请家教或参加校外补习班。

室外活动

 

笔者:德国的小学和我们中国的小学,在形式上有什么主要不同?比如:每天学生要上多长时间的课?有没有升旗仪式和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等?

穆海燕:德国小学生按年级区别,平均每周二十几节课左右,每天也就是 4-5节课不等。所以一般非全日制学校,下午一两点过就放学了。我们全日制学校每天下午四点放学,中午午餐后会提供各种课外活动及自习室。有两天下午还提供各种兴趣班或自由活动。下午上课前,专门安排有家庭作业时间,然后继续上课到下午四点放学。周五例外,提前放学。德国小学非常重视让孩子们彻底放空的课间和课外的自由活动,如一天因某种原因孩子们活动不够,而导致其精力不集中,老师甚至可以决定抽出一节课时间带小孩到附近游戏场运动一阵再回去继续上课。学校没有升旗仪式,课间也不做统一的广播体操、眼保健操。

笔者:德国的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强烈吗?有没有提出“赢在起跑线上”等口号?

穆海燕:跟中国家长一样,德国家长也希望自己孩子能学有所成、前程似锦, 但区别是大多数德国家长没有恨不得把孩子培养成学霸那种”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相比之下,他们更强调培养孩子学习乐趣,有些家长甚至不太赞成老师给小学生布置所谓超过半小时以上的“太多”家庭作业。他们放学后宁肯带孩子去附近的游乐园运动场疯玩放空,或去各专业学校、协会以及兴趣爱好班等,做孩子们喜欢做的事,以保护孩子的天性和原创性。德国家长接送孩子时的告别语,一般都说 “Viel Spaß!” (祝你开心快乐!) 而不是“好好学习,专心听讲!” 更不存在从小就跟小孩施加学习压力,而想达到所谓“赢在起跑线上”的目的。

这当然也跟德国在教育、医疗及养老等方面的高福利制度有关。首先,德国多元开放的教学体制,使在德国的任何人,不论男女老少,只要通过了德国中学毕业考试 (Abitur) 都可以申请上大学,而且上大学的途径很多。除了中学毕业直接上大学外,也可以先离开学校或工作多年后,再去相关中学技校或成人学校等继续学习,考到毕业证后上大学,所以不像国内高考一锤定音决定命运的情况。

另外德国因强调”社会正义”  (soziale Gerechtigkeit) 的社会体制,不断设法使社会各阶层获得相对平等的权利。资源的分配让人能不分职业的高低贵贱,甚至包括无业或失业者,都能得到社会提供的有关社保或救济,一般可不用担忧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没保障的问题,所以自然也就没有所谓”输在起跑线上”一说。

笔者:德国小学生有没有文化自信的教育?他们崇尚什么样的文化?

穆海燕:没有。德国宪法第一条就强调人的尊严及人权不可侵犯,所以生活在德国来自不同国家人民的多元文化及宗教信仰,一般都会得到尊重,柏林学校比如还给穆斯林学生的开斋节放假,这恰恰就是其文化自信的表现。

我认为德国文化尤其崇尚自由,首先是新闻言论自由,特别还提倡阅读思考,质疑和讨论批判的自由。所以课堂上也常常鼓励小朋友们提问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

除此之外,德国小学特别重视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很多老师们几乎定期带孩子们去学校附近图书馆,给他们介绍朗读各类儿童读物。我一般尽量争取每天让孩子至少有半小时时间自由阅读,然后简短提问,考察其阅读理解情况,或让他们自己用几句话,书面概括阅读内容。在德国的任何人,都可以凭身份证免费办张图书馆卡,然后就可以在当地,比如柏林所有图书馆,免费借阅包括各种报刊杂志等各种书籍(时限四周)或音像碟片(时限两周),还可续借两次。不论题材或语言,每次最多可以借60本书,保证学贯中西!毫无疑问,优异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打开孩子们游刃有余地学习其它学科的钥匙,同时也是形成独立的人格个性的前提。

德国还从小学就开始训练学生做专题报告,让他们自己去图书馆及网络查找各种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归类等。总之,德国学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们的陈述、辩论等口头表达能力,这也是学生成绩(包括类似国内高考的毕业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德国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强烈吗?

穆海燕:我感觉德国小朋友在与学习不太有关的方面,竞争意识表现得更强,比如谁跑得快,谁排队抢先站头排,谁的劲大或朋友多等等。而在学习成绩上,却没有中国学生那样强烈的竞争意识,他们一般能淡定的接受自己取得的任何成绩,也会为自己和别人的好成绩感到骄傲,并会争先恐后地去安慰个别因考试成绩差而难过的同学。这可能也跟大部分德国家长,不像中国家长那么看重考试成绩有关。德国老师一般都会让小学生清楚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强项及弱点,以避免嫉妒或嘲笑别人。

笔者:“少年强则国家强”,您认为怎么样的教育才能使少年真正的强?

穆海燕:我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把青少年训练成善于考试的机器,而是应该把他们培养成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要给他们机会对历史和现实问题及现象进行反问、质疑、批驳和分析及讨论,成为对社会、对大自然以及对未来负有责任感的一代新人。比如在欧洲,学生们每周五上街游行 “Fridays for future” (为了未来的周五游行) 呼吁政府对全球变暖采取措施就是个例子。当然这必须有新闻言论自由做前提,让公民不仅有知情权,而且可以通过多方面的信息来源,思考分析并给予其民主实证讨论的场所和机会,这样才能去伪存真,使真理越辩越明。

笔者: 学生和老师的午餐午休是怎样安排的?

穆海燕:我们学校从 8:15 正式开始连续上课,每节课 45分钟,每连续上两节课后才有一次课间休息,第一次课间休息20分钟从 9:45-10:05 ,第二次课间休息 25分钟从 11:35-12:00。从第五节课起,会安排各班级同时或轮流去食堂,进行约半个小时的午餐。学生餐美味可口,每天变换多样,而且柏林学校从这学期开始,对学生免餐费。老师也可以去食堂午餐,饭菜跟学生毫无区别,但要正常买单。餐后各班级要么继续上课,要么没课去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极少数学生会自愿或被老师建议,去自习室做功课。下午 14:00-14:30是家庭作业时间,然后继续开始上课到 16::00 放学。

 

感谢穆海燕女士在柏林接受了笔者的专访

 

我们继续相聚“岳阳楼”